真理是条河

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它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。

举例来说,2400多年前,古希腊人留基伯提出,原子是不可分的。这个观念持续了二十多个世纪。1897年,物理学家约瑟夫·汤姆生(J.J.Thomsom)用实验粉碎了这个观念。从那以后,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,原子被越分越细。

现在让我们看看中国象棋领域。

在没有等级分制度之前,一般都认为,个人锦标赛冠军就是当年水平最高的棋手。个人赛冠军数目越多,水平就越高。

产生这个观念的原因在于,早期的比赛主要看两项:个人赛与团体赛。在没有等级分的情况下,团体赛成绩无法与个人赛表现结合起来。结果就是,团体赛成绩被无奈忽略,只用个人锦标赛成绩评价棋手水平。

这无疑是不正确的。每次个人锦标赛的时间只有23个星期左右。从时间上讲,用如此短的比赛表现代表全年,缺乏全面性。从数量上讲,团体赛、交流赛以及后来的杯赛被舍弃,不能评估,因而缺乏充分性。只是由于当时科学水平不够,所有人都没有办法。

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。同样在个人锦标赛中,同样是积分编排制,一次冠军的成绩是56和,另一次冠军的成绩是65和。这两次冠军的水平相等吗?

可能相等,也可能不相等。

棋手水平的高低,主要反映在比赛中,对同等水平的对手,得分能力的不同。这个得分能力,不是单纯地看得分;而是既要看对手的平均等级分,也要看自己的得分率。

这就看出了等级分的科学性、进步性和优越性:单纯地比较每次个人冠军得分与夺取个人冠军次数,不能看出棋手的技术水平;用等级分就可以做到。

有了等级分之后,不仅团体赛成绩可以与个人赛量化结合,其他所有商业比赛都可以这样做。一个棋手可以失去了当年的个人锦标赛冠军,只要其总体表现最出色,就可以成为该评估周期的第一人。

让我们举个类似的棋种--国际象棋来说明这个问题。

例子1:俄罗斯棋手卡尔波夫7次获得世界冠军称号。但在国际象棋界,都认为他的水平不如仅仅获得世冠头衔1次的菲舍尔。为什么呢?

因为,卡尔波夫的等级分峰值是2780,菲舍尔的峰值则是2785

例子2:匈牙利女棋手,“外星少女”小波尔加不曾获得女子世界冠军。然而,她一直被看做是女子第一人。为什么?

原因是:20057月,小波尔加等级分达到2735分。这一纪录至今未破。

女子第二人侯逸凡最高分2686,比小波尔加少了49分。

其他所有女棋手都比小波尔加至少低85分!

所以,看一个棋手的水平,不看个人锦标赛冠军数目,而是看等级分峰值

真理是条河。标准已经变了。


(网友 讲科学 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