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的陨落!董文渊的身世浮沉。。

天才的陨落!董文渊的身世浮沉。。

2017-05-10 王子棋苑


来源: 杭州日报 作者: 莫小米 

“宁为天平犬,不为乱离人。”虽说性格决定命运,但在我看来:董文渊的身世浮沉是一出时代的悲剧。


1940,香港中国象棋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,前右一为董文渊

 

1995年,董文渊晚年董文渊,今天的年轻人不大晓得了。

 

18岁(1937),他曾被当地绅士高子白奉为上宾,和应邀来杭州主持“华东四省象棋名手赛”的“象棋总司令”谢侠逊及其他三省的代表侃侃而谈。

 

19岁,他被富商张澹如专程派账房先生刘盈丈,从上海接至香港并成为门客,每月俸金一百元。

 

20岁,他在香港举办的“三王夺鼎赛”中,连胜六局提前夺冠,被中山大学黄密功教授在赋诗中称为“十三王”。

 

他的开始可谓红红火火,如日中天。如果说围棋界有一个天才吴清源,象棋界的董文渊似乎也可算一个天才。那么,为什么吴清源后来能被围棋界奉为“棋圣”,而董文渊在晚年却被棋友敬而远之呢?

 

初见董先生,是在“文革”中期,董文渊在涌金街道办的小作坊里敲钉头。

 

我和董文渊都是杭州人,就弈棋来说,可以说有同好。他是老前辈,我是后生家,他是大国手,我是小字号。

 

初识董文渊先生,是在杭州闹市口直街。时值“文革”中期,机关里喜欢弈棋的人扯闲话时,我无意间听到一个消息——董文渊在涌金街道办的小作坊里敲钉头。

 

我听了,趁工间去闹市口直街转了一圈,在46号门前,我停留了好一歇,看到董文渊和其他几个人正在干活,把拆房子拆下来的弯曲旧钉头敲直后再利用。收入据说是每天五角钱,比当时的“八角头”还低。

 

一个名气跨越国界的棋手,在街道作坊敲钉头,在当时并不稀奇,因为那是特殊年代,象棋和围棋还戴着“封、资、修”的大帽子。

 

哦,他就是董文渊!我没敢接近他,心里涌起一种同情、惋惜。

 

我和董文渊的第二次“接触”,在回龙庙前的一个茶室,一个姓毕的棋友带我去的,想看他下棋。事先我和毕棋友讲明,让我先看看他的风格和行动,再考虑是否介绍。

 

那天董文渊在弈棋中一副趾高气扬的模样,让我阻止了毕姓棋友的介绍,为此,我和董文渊的第二次见面,仍然是对面不相识。

 

我和董文渊的第三次见面,已经是1993年春天的事了。当时,他已经相当落魄,在涌金街道办的敬老院里养老,但已经和工作人员发生了矛盾。董文渊认为院方不敬他,采取报复措施。院方认为,我们是街道办院,只能这个条件。

 

当我持《经济开发报》特约记者证去采访他时,他的精神似乎一振。前后六次采访,次次得到他的配合。

 

小小年纪有了“四省棋王”之誉,在喜雨台得到著名实业家张澹如的提携。

 

1919年,董文渊出生在浙江杭州(董文渊属羊,但户口本上误为1918年出生)。父亲董阿林,和人合伙在开元路开了家协聚兴铜匠店。

 

董文渊lO岁就在铜匠店学手艺,闲时下棋,12岁师从白胡子潘选子,14岁棋艺就超过了师傅,16岁时登喜雨台(现延安路小吕宋附近的茶会、娱乐场)弈棋,曾短期受教于关春林。董以象棋起始,兼攻围棋,进步神速。

 

1937年春,基督教杭州青年会根据群众要求,着手举办“华东地区象棋名手邀请赛”,特请“象棋总司令”谢侠逊来杭州主持赛事,地点在青年会的健身房,挂大象棋,出售门票,每张二角,参加者为江苏窦国柱、山东邵次明、福建连学正及浙江董文渊。

 

比赛结果董得第一,遂有“四省棋王”之誉。

 

董文渊成名前后,常去上海天蟾茶楼等处弈棋。由于董年纪小,棋风犀利,并能常出妙手,因此得到“小杭州”的诨名,和“小剃头”林荣兴、“小煞星”叶景华,“小湖北”雷海山并称上海棋坛“四小”。从此,董开始了以棋为生的江湖生涯。

 

董文渊后来能一时名声大噪,和著名实业家张澹如(当时浙江省主席张静江之弟)的提携有关。张澹如偏爱围棋,常往来于上海、杭州,也常去喜雨台弈棋。听说有个少年棋艺不错,就找来陪棋。张提议让董三子,结果张连输三局。由于是让子棋,张脸上不失光彩,而董得了实惠。

 

事后有人对董说,张澹如是大老板,以后下棋时应注意礼节。下次张找董陪棋。弈后,董很有礼貌地说:张老板,以后能否向您请教一盘象棋?张向人打听董的象棋水平后,深感“此子有前途”,遂起了提携董的心意。这天张离去时,董躬送至楼下,张说:明天下午来我家一次。

 

次日下午,董依约去杭州孝女路未央村二号。张澹如了解到董仅上过五年小学,遂送派克金笔一支,另现金20元,以及一本日本人木谷实编的《围棋辞典》,希望董好好学钢笔字,今后在可能时带他出去闯荡。

 

赛前,董突然举起手心,以掌中的“誓杀周德裕”五字让周看。周连负两局。

 

董文渊等来了机会,确切地说,是张澹如为他创造的机会。

 

1939年,张澹如的账房刘盈丈在上海找到董文渊,同乘亚洲皇后号大轮船去香港,参加“六王夺鼎赛”。所谓“六王”,即六名名棋手:周德裕、钟珍、苏天雄、卢辉、方绍钦及董文渊。

 

由张澹如出资,制作大银杯一只,奖金一百元,比赛的真正用意是:让年轻的董文渊向周德裕挑战。结果周得第一,董获第二。

 

不久,张又出资,制作纯金奖牌一枚,邀周德裕、董文渊及钟珍参赛,定名为“三王赛”。比赛采用单循环制,各两局,以积分多少定名次。经抽签后董和钟先赛两局,董文渊连胜,独得4分,形势对董极为有利,对周则构成极大威胁。

 

处于危机的周德裕,突然提出不参加续赛的动议,理由是:董以重金收买了钟,钟佯作两败,但在对周之战将全力拼搏,为董夺取金牌创造条件。周提出的理由尽管证据不足,但根据棋界的风气,也不是没此可能。

 

这一来,首先是激怒了已购票的广大棋迷,聚集在文园酒楼前,要求退票,使主持人感到为难。正当场内杂乱纷纷时,少年气盛的董对周大声说:“你说我作弊,我们以无弊可作的方式续赛如何?

 

“我和钟的两局胜棋不算。我和你作十局赛,来抢这金牌如何?”这一说既堵住了周罢赛的嘴,也得到观众的喝彩。

 

也许是董文渊正处于棋艺的上升时期,也许是周德裕的“帅气”有所浮动,第一天比赛董连胜两局,第二天比赛董又连胜两局,第三天香港各报均大加宣传,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前往观看。

 

比赛进行前,董突然举起手心,以掌中的“誓杀周德裕”五字让周观看,引得周心气浮动,结果周又连负两局。于是赛场上沸腾了,在场的棋迷之一——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密功教授,即席赋一首“七律”《书赠十三王》相赠:

 

龙蛇大落斗方酣,岂看江都捉手谈。纵横鸿沟宁肯割,咸惊虎穴竟能探。帅棋势悍赢连六,举箸省名冠十三。从此墅棋身不坠,桃花笑煞老杨坛。

 

篇末题跋:杭州董文渊君,拥其四省冠军,战胜周德裕君,连胜六局,同时两粤亦莫能争。余奉邀观艺,深为叹赏。

 

董文渊被胜利冲昏头脑,一长骄气,二行事不检点,失去了对张澹如的依靠。

 

发生于1939年秋的周、董之战,不仅是华南棋坛的争雄之战,也具有全国棋坛争雄战的性质,因为周不仅有“七省棋王”的头衔,而且在华南是一号人物,而董挟“四省棋王”头衔而来,是华东的第一手。再说年龄,当时一个39岁,正年富力强;一个刚20岁,锐气正旺。

 

那么周输这六局是否有什么特殊原因?不是,而是董布局富有创新。民国著名象棋理论家贾题韬先生评点:周君在华南、华东、华北等地和名手对局,大多取得胜绩,之所以败于董,系董的创新布局所致。

 

董的成功,当然是张澹如的资助促成。那时,董吃住均在张家,每月另有一百元零用钱,弈棋所得统归董自己。董是张家的一个门客,理应感激张才对。然而,董文渊被胜利冲昏头脑,一长骄气,二行事不检点,做了对不起张的事而失去对张的依靠。

 

一次,张因一时手头缺少现钱,取一只5克拉重的钻戒,叫董去当。得钱后,董不是立即将钱送交张,而是进了赌场,一押输,再押输,最后竟输完这只钻戒!

 

如何见张老板?董又做了错误的选择:不告而别,潜逃回乡。丝毫不考虑是否对得起张!直到晚年提及,董追悔的仍是失去依靠,而不是对不起人。他对我这样说:张是大老板,当时我只要对他说明情况,他仍会要我的。

 

返回家乡的董文渊,棋艺和棋名虽然高,可当时的杭州、上海均沦入敌手,经济十分差,董以沪杭第一手的身份,在上海的茶楼以棋为生,虽可生活,但常常是得到少许彩金后,在饭摊上买一碗饭、一碗汤充饥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董的生活才有所改善。

杨官磷的声名跃上了高峰!但杨的更大目标在于“华东三虎”之首——董文渊。

 

解放初,上海有许多象棋擂台,由主办方聘请名棋手为擂主,凡攻擂者须购票登场;其票款收入由主办方和擂主分成,名气越大,购票者就多,分成越高。董文渊作为“华东三虎”之首,曾红极一时,收入可观,但董总是有钱就花,不考虑后路。

 

1951年,从广州来了个瘦小的青年人,他叫杨官磷,小董6岁。杨官磷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象棋比赛冠军,并连续三届,人称“杨无敌”。

 

杨在上海工人文化宫摆起擂台,第一个对手是上海十大名手之一陈荣裳。第一局陈输,陈不甘心,再战再败,先后弈了十四局棋,杨八胜六和,声威大震,引来了许多名手的轮番攻擂。

 

其中有客居上海的湖北罗天扬、江苏窦国柱等,均被杨一一击退。再战上海第二高手、华东三虎之一朱剑秋,杨又以直落两局奏捷。

 

在对上海第一名手、华东三虎之一何顺安时,虽然四战皆和,但杨官磷的声名已跃上一个高峰!不过,杨的更大目标在于“华东三虎”之首——董文渊。

 

董、杨的第一次交锋,地点在青年会。约定比赛六局。第一局杨先,以中炮过河车进攻,董应得滴水不漏,并以灵动之着,迫使杨订城下之盟。第二局改为董先,也以中炮出横车开局后,驱三兵急进,显得有些急切,被杨以绵密之功,于细微处着眼后取得胜局。两局一胜一负,两人均心有未甘。第三局双方均用足功夫,董又以灵敏奇巧之着,取得胜利。成二胜一负的胜势。形势对董颇为有利。第四局杨虽用尽力气,背水一战,但董亦加倍小心,应付得滴水不漏,最后以和局告终。第五、六两局,重复第四局的经历,均以和局告终。就这样董以二胜一负三和胜杨。临别时,董对杨说:这一年你的棋艺大有长进,但两年内恐占不了便宜。杨咬咬牙说:“明年见。”

 

杨小胜一局,董被请下了擂台!上海的最高象棋擂台上高悬“杨官磷”的大名。

 

杨返穗后更加用心,面对棋局,苦拆苦解,针对董的弈法,潜心研究,日积月累,有所精进。而董呢?除了象、围两棋对弈挣钱外,不精究技艺。

 

1952年9月初,念念不忘“明年见”的杨官磷再次来到上海,董文渊正在米高美舞厅摆擂台。9lO日,杨向董下了战书,两人订了十局赛之约。

 

当时的摆台,擂主败了,要么折台散伙,要么胜者坐台,董文渊自是不敢轻视。

 

9月12日,杨、董十局赛揭幕。首战,杨先以中炮巡河炮进攻,引车过河,紧握一先;董以屏风马御敌,守得滴水不漏,双方一直僵持不下,然而,苦拆苦练后的杨已非一年前可比。而董尽管小心翼翼,但平时的骄气和浮躁总会在细微处偶然反映,当一步小小的空着被杨抓住后,杨驱七兵疾进,竟先拔一城!

 

第一战的胜利,不但使杨大为振奋,也使上海的一部分棋迷欢欣有加,因为这部分棋迷虽然十分倾倒董文渊的棋艺,但对董棋品也有些微词。

 

第二局战和,到第五局结束,杨已取得三胜一负一和的战绩。不过,第六、七两局棋,董又以奇巧灵动之着获胜,双方均为三胜三负一和,战绩拉平,让更多棋迷悬念。

 

八、九两局,又是杨胜。最后一局虽被董扳回,但总体是杨小胜一局,于是,董文渊被请下了擂台!上海的最高象棋擂台上高悬“杨官磷”的大名。

 

杨在棋界,以真、直、义、正著称,一直为棋界称道,而董则反之。有一件事,能说明二人之间的不同。

 

1950年,沪上名宿何顺安弈访香港,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。正拟返回上海时,不料钱包被偷。如何筹措路费昵?可行的办法是弈一场表演棋。而弈表演棋的票房收入和棋手的名气有关。在当时的香港,以董文渊的名气最响。但董嫌何的名气不及自己,对分成问题要求是七比三,这样何虽有收入,但不够解决路费,何退而找名气稍次的杨官磷求助。杨欣然同意,而且不要求对半分成,认为虽然是帮忙性质,可以是倒四六,即大头归何。使何顺利返回上海。

 

董文渊不珍惜全国围棋比赛的好机会,从此只好改姓换名,到外地赌棋为生。

 

董文渊住杭州市上城区日新桥弄。熟悉情况的人都会说,这个五号门嘛,一年中有大半年铁将军把门。是的,董文渊外出弈棋,家门只好锁着。不过,这个情况到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改变。

 

1956年,董文渊因作风方面的罪名,送黑龙江服刑。几年后返回杭州,过起叶落归根的生活。虽说少年时学过铜匠,但那是30年前的事,现在不仅不会做,而且也懒得做。他能做且喜欢做的,还是弈棋。

 

虽说仅仅过了5年时间,中国棋坛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一是从1956年起,每年举办全国性象棋比赛,二是将象棋和围棋均列入体育项目,使一些过去只能在茶馆或街头弈棋的名棋手受益。如棋名略逊于董的同乡棋友刘忆慈,在195619571958三年连续三届获得两次全国季军和一次第五名的荣誉,被杭州市体委吸收为专业运动员兼象棋教练,不仅有了正式工作,还有市政协委员的荣誉。而董文渊只能靠与人赌彩金为生。其间虽说有几次参与名手表演比赛,但董总是让人留下难忘的印象。

 

一次,北京名手候玉山(全国赛第六名)南下弈访,在青年会与董弈表演赛。由于轻敌,董处于劣势,苦苦思索难以解脱,其间往厕所小解。去了好一息,未见董返回,大家有些急了,派人去厕所,找不到人。哪里去了呢?左等右等未见人,只好收拾棋局。

 

第二天有人见到董文渊,问他昨天去了哪里?他说:反正要输了,回家了。让人哭笑不得。

 

1962年,全国围棋比赛举行前,浙江在选拔选手时,考虑到只有董文渊才有可能在全国比赛中拿名次,当年的省体委主任余龙贵亲自拍板,让董文渊参赛。为了尊重老名手,余龙贵还让董文渊和自己同住一室。

 

董文渊一路过关斩将,至决赛前,进入前六已成定局。这时的董,各个房间“乱串”,胡乱吹嘘。余龙贵想找机会和董文渊谈谈,又怕影响他的比赛,拟在结束后进行。

 

一次比赛后,董文渊头脑发热,狂饮两斤绍兴黄酒,在烂醉如泥的情况下,在棋友房间吹嘘过去每天有妓女陪伴的骄傲,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。情况反映到余龙贵那里,正拟对董批评教育,就在这时董文渊回房了,还未等余开口,董文渊竟大吐特吐,秽物恰恰吐在余龙贵的床上。这一吐让领队的余龙贵彻底灰心。他愤愤地说:我带过十多万兵,打过无数次仗,从没见过这样的人!

 

这次比赛虽说董文渊得了全国第四名,但这个事件,使董文渊错失了走上正道的极好机会。并且引出中国棋史上从未有过的“开天窗”事件。据杭州市原围棋教练张李源说,当年在报上公布全国围棋比赛一至六名名单时,一、二、三、五、六名下均有姓名,唯有第四名下空白,原因是国家体委内部通报批评了董文渊。

 

从此,董文渊只好改姓换名,到外地继续以赌棋为生。小县市的棋手虽说知道董文渊的大名,但不识得相貌,当董文渊用多个化名与当地“棋王”弈棋时,大多愿意博大彩,但结果总是董文渊得利。

 

棋界有相当一部分人,至今仍然崇拜董文渊,特别是在香港和上海。

 

晚年的董文渊,年逾70岁,无正当收入,由街道敬老院收纳供养。但他仍管不住自己。常带一副象棋,到一公园摆棋摊捞钱。碰到城管来了就躲,被抓后也不过是将棋子扔进西湖,做着猫捉老鼠的游戏。

 

我最后一次采访董文渊在1995年的春夏之交,竟跑了三趟。第一趟到敬老院,说是在某某客栈(店名已记不起)。跑到小客栈问其原因,说是敬老院让他住这里。那么敬老院为什么让他往客栈呢?我再去敬老院,说是我们斗不过他。他故意将尿屎拉在床上,让服务员去收拾,我们能服侍这样的老人吗?同室的人也有意见,所以宁可挤出资金,支付他的床位费,我们也是无奈呀!

 

在我接触棋界人士中,发觉有相当一部分人,至今仍然崇拜董文渊,特别是在香港和上海。前些年,有港客辗转托人找到我,希望得到董文渊的照片,说是他们搜集了董的200多个对局,自费出版,流传后世,但缺一张董的相片。香港的《天天日报》,有个“天下棋坛”版面,由专栏作家谭景洋先生主编。为了纪念和宣传董文渊,托在杭工作的项逊华,从浙江图书馆馆藏的《东南日报》上,复印出1937年华东四省赛上董的六个对局,在2007年以一个整版的篇幅(对开大报)刊出,标题为《七十年前名手董文渊的精彩对局》。可以说,这是对董文渊棋艺生涯的回报。

   

天才易折  读稿人语

董文渊这个名字,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,问体育记者,也不大知道。同事茅永刚知道,茅是省新闻界围棋比赛个人冠军。

 

我看董文渊的经历,第一遍看,有些鄙夷,好端端个聪明人,活得也太不像话!第二遍看,有些惋惜,他这一生并不缺贵人提携,却一次次地不珍惜机会,甚至自毁机会。第三遍看,感觉丝丝悲凉,这个人固然有难以原谅的人品缺陷,但也不是十恶不赦,倘若他平庸一些,多少懂些人情世故,或许不至于沦落到此等地步。

 

世间有天才,但不是所有天才都当得起“天才”二字,天才是人群中的异数,他的思维方式与常人不一样,感受方式与常人不一样,他容易恃才自傲,我行我素,这就注定了天才的孤独与脆弱。毕竟,规则是按照大多数人的状态制定的,而一个不按照规则来的人,总要付出代价。

 

董文渊来人世走一遭,除了下棋没做过别的,除了下棋没爱过别的。在棋盘格子上,他运筹帷幄思路清晰,那是他熟悉的、可把握的世界;在棋盘格子外,他稀里糊涂屡出败招,晚年破罐破摔,以致失去了长者起码的尊严。一代“棋圣”,繁华落尽,如梦无痕。